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当前进行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武术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 武术教育的意义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武术何时进入奥运会是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的一个课题。日本借东京奥运会之机,使柔道步入奥运大家庭,韩国乘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势,使跆拳道跨进奥运殿堂。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炎黄子孙都希望武术能借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会进入奥运大家庭。武术进入奥运会,有利于武术向世界推广、传播和发扬光大,提高武术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尊严和民族自信,同时奥运大家庭中又增加了一个东方体育项目。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以来,采取了“瘦身计划”——“只出不进”,对奥运项目进行改革。武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正式进入奥运会难度很大。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30种。每一个拳种根据不同的地域、风俗等又形成不同的流派,仅太极拳就有陈、杨、孙、武、吴、和、李、乐、赵堡等派别。武术需要继承发扬的东西很多,而进奥运会的只是武术里的一部分。辨证地来看,若武术暂时进不了奥运会也并非坏事,我们可以对竞技武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改造和创新,这样更加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就武术继承和发展而言,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武术教育问题。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去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群孩子曾写信问温家宝总理:“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在他们眼里,作为武术发源地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人都应会武术,人人都练武术。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如在学校,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中扎根。而当前武术教育主要依靠民间的一些武术馆、校来推广普及,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而言,力度显然是不够的。而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都早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得以普及推广。武术虽然作为体育一个项目也列入了中小学课程中,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制约了武术的普及开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武技(空手道、跆拳道)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许多大城市中心区武术没有立足之地,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却大有市场,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应当看到只有当武术在普通教育中实现普及,才是中国武术的真正普及。
从文化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竞争的时期,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非常激烈。如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人民为纪念屈原而创立的,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一个妇孺皆知的传统文化节日,韩国在这个节日里大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并将此节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表现为一种民族间的文化争夺。连我们的四大发明也有人产生了疑义,试图加以改变。文化争夺现象在武术当中也表现得非常激烈,中国于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它是当今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推广普及的主管组织,却也有人在策划成立新的国际性、世界性的武术联盟组织,同时也在操办各种国际性武术比赛交流活动。日本的一位社会人士20多年前来中国时曾说“十年后,太极拳的中心可能不在中国。”此话并非随口而出,的确在日本习练太极拳的人非常多,而且人们对待太极拳的态度也非常认真、严谨,水平也较高。近些年来,日本也开始派太极拳教练去国外教学,但是大都不提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国,不提太极拳是从中国教师那里学来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以讹传讹,忘却了它的真正发源地——中国。国际间的文化争夺值得我们为武术的发展担忧。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
从战略的角度看,西方文化目前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青少年接受了太多来自于西方的东西,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味美,穿的是西部牛仔——时尚,看的是西部大片——刺激,听的是摇滚——陶醉。西方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无孔不入,而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却反而淡薄了。不久前,在复旦大学举办汉语知识大赛中,获得冠军的竟然不是中国学生队,而是外国留学生队。留学生学习汉语不仅仅是为掌握这门语言,他们还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而中国学生却成天埋头苦读外语,对汉语反而浅尝辄止。由此可见中国当代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的淡薄。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教育的滞后,形成了任性、感情脆弱、不能吃苦,经不起困难和挫折,青少年教育问题、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国家已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2 .武术教育的回顾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就相当兴盛。宋代以后,武术逐渐走向民间,保镖、护院、走江湖、教拳、卖艺等等,五花八门。自“五四运动”以后,西方体育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方式的体操进入学校,在土洋体育的论争中,一些仁人志士极力推出自己的体育项目,富有民族传统的武术因此得以走进学校,武术也就从家传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了老师带学生的集体学习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项目,武术开始从民间自发的行为成为国家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在这一个过程中,国家组织一些专家整理出版了长拳、南拳、太极拳等一系列武术套路,“教学——训练——比赛”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模式对武术的发展推广功不可没。但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学校取消了武术课,不少学校中武术教学名存实亡。武术管理中心王筱麟主任言简意赅地指出学校武术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谁来教?”理当由我们体育院校的众多毕业生来教。他们能教吗?据调查很多毕业生武术专业教学技能较差,对他们而言上武术课有困难,能不上还是不上的好。“教什么呢?”目前的武术教材一是入门难,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动作路线难记。学习武术套路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难以练好套路,缺乏成就感,以致学习积极性消退,丧失了习武的兴趣。二是枯燥,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习武要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例如压腿、拉韧带、蹲马步等基本功需要常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所有这些对现在的独生子女而言显得十分枯燥。三是空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讲清动作内涵及其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只是简单地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从社会低层上升到国家层面,比以前更规范化、标准化了,强调动作工整,而技击性则少提或不提,也就渐渐失去了攻防作用。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武术教育的发展,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武术,还研究得不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兴趣需要,不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怎么教?”这也是制约武术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武术教学就是采用“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这样一个教学模式,整个模式和专业少体校没有多少区别,要求很高,学好很难。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中的大量资源、素材却没有被好好利用。面对这种情况,武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需要出台一系列的规范措施、政策,实实在在地把武术纳入学校课程当中,武术工作者需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如何编写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符合普通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并在武术课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有人提议武术能否从体育课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国学的必修课,通过身体教育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 .武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武术教学内容不是不要套路,而是要淡化套路教学,教学内容要短小精练、简单易学,强调动作方法以及动作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套路。
(2)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国家制订出统一的指导性教材,各地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特色编制出本地的教材,如广东、福建可以编写南拳,山东可以编写螳螂拳,河南以少林拳为主,西北以翻子、劈挂为主等等。各学校还应根据师资和学校的情况编制校本教材,使统一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有机结合,才会生动活泼。
(3)汲取传统武术营养。编写教材内容应多吸取传统武术中的精华,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老拳师对某些招法、手法、腿法的独特见解,可以创造性地加以吸收,用以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在武术教学内容创编当中,要想办法让青少年感兴趣,让他们“一看就喜欢”,吸引他们主动来学,同时武术教学的入门门槛不要太高,让他们“一学就上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5)借鉴跆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在各自国家乃至世界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他们的服装、礼仪、道德教育方面的高度规范性,使青少年学习后都比较懂礼貌、守规矩,深受家长欢迎。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校教学条件等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对武术的服装很好的设计一下,不要在低层面上徘徊,要正规化、有档次,以利于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总之,武术教育要高屋建瓴,面向大众。武术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手段,而且要成为培养教育人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好武术这一教育资源,配合学校的多种形式,全面培养青少年、塑造青少年;同时也要开发好武术这一文化资源,通过武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在当代,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武术能否为国家、民族的兴衰发挥作用,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与进步服务,是我们应努力进取的。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乔晓光.活态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7]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12(3):70-72.
[8]张胜利,刘树军.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5,12(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