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林 施鲜丽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提出的现状与背景
众所周知,武术未进入学校之前采用家族式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进入学校后,借鉴西方体操的教学方式进行武术课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在1978年以前,武术的攻防特点及作用被视为 “禁区”,提及武术的攻防含义者就会受到“唯技击论”的批判[1]。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但一方面对“唯技击论”的批判阻碍了武术本质属性的发展,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体操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武术防身功能的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而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武术教学实践长期已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套路传习模式,而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难度大,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倍感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造成学习内容记不住,“考完忘光”的窘境[2]。因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究其因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改革。
尽管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有的学校开展得很好,但总的来讲,武术在学校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学校,开展得还不够普及和深入。其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如何“以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进行武术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3]。200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人才,教育部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9号文件)。针对现行学校武术教学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在《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以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明确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4]。这一指导思想是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思想,力求在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选编上体现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和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特点,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易记,并坚持讲授武术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和技法,防身、健身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含义
2.1 “淡化套路”即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 “淡化套路”这一指导思想被提出后,不少人对其产生了曲解,认为“淡化套路”就是不能教学套路;更有不少的武术教师质疑:上武术课不教套路教什么?等等。所谓淡化套路,并非不要套路,而是要突出重点——武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套路既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内容又简短实用,同时还具有传统性的继承,要能够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的武术教学中套路多、动作复杂,教师上课赶进度,学生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套路,这样就违背了创编套路的原始初衷,就像“买椟还珠”一样,取舍失当。武术的发展进程向我们展示,早期的武术没有套路,只有单个技击动作,后出现组合动作,据《礼记·乐记》注:“一击、一刺为一伐”,“七伐乃止”就是7个动作连接起来的组合练习[5]。武术发展到明代,才出现比较规范、成熟的套路练习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传授、记忆和训练的需要。而现在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记套路上,对于武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忽视,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2 “突出方法”即突出武术锻炼与攻防方法
突出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突出武术攻防自卫的方法,这是武术技术的核心,技术方法有其独特性,应在武术教学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武术动作进行“说招、解招、拆招”,讲解组合动作的攻防含义,加强学生攻防自卫的意识,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存、自我保护、防卫的能力;二是要突出利用传统武术锻炼身体,进行修身、健身、养生和自我保健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兴趣,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太极拳锻炼具有调身、调息、调气的特点,能够强健肌肉,畅通经络,增强心脏功能,扩大肺活量,使人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均得到活动和锻炼,是修身养性、健身的良好锻炼方法[6];又如木兰拳运动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对人体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培养,具有造型优美、动作舒展大方、继承传统、时代感强的特点[7],学生掌握木兰拳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健身锻炼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自我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受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武术的益处。
2.3 “强调应用”即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综合素质
强调应用就是强调结合武术类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重点抓好基本动作技术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武术类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动方法,能够把自己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进去,能够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身体锻炼。在武术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和自练能力;解析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欣赏武术类运动比赛和表演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正错误的能力;创编武术类动作组合的能力等等[4]。加强对学生武德、武礼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既符合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又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上武术课,掌握技能,培养武术兴趣和意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习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 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
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科学性和可接受性。选编内容要与武术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同时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基础性和代表性。选择最基本、最常用的代表性动作。其三,实用性。选编内容既要重视武术运动的文化教育性和健身性,又能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攻防实用性等特点。其四,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其五,地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特色。例如:河南省选择少林武术,广东省选择南拳,湖北的十堰选择武当拳等等,大力弘扬民族体育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吸收融合世界其它技击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体现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2]。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武术教材按照上述的要求选编,例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已于2005年7月出版,该书依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编写,在技术方面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3]。2005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8-9],2006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武术》等也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10],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这种思路在各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观念、认识不清晰,方向不明确,未能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精神;二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尚未建立新的模式与评价体系,导致了部分武术教师不知道上课不教套路该教什么,没有打破传统教授武术套路的模式;三是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周期长、更新慢。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多变,符合时代需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为方法对路可以事半功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如按传统的“十天学一招”、“三年一小成”而言,大多数武术初学者早已闻而生畏。要想适应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武术就要有科学、快速、灵活辩证的教学和练习方法,以满足青少年“求快、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要改革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应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武术教师对武术教学方法的认识和重视。要选择比较简短易学,但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动作进行教学,将武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根据本校、本地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一些实用、短期、速成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而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仍需广大武术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3 强调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武术教学应从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入手,培养学生习武兴趣。不要受竞技武术的束缚,现在的竞技武术不能配音乐、不能喊叫,学校武术教学受其影响在武术练习过程中也不能喊叫,武术课气氛沉闷,学生感觉很压抑。返观跆拳道,它在很多城市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的练习方法简单,学生看得到自己的进步,看得到功力的提高,还因为在练习跆拳道时能够发声,学生能借以宣泄情绪,有益于心理健康,同时也加强了交流与合作。
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注重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并通过武术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对疾病的免疫能力;通过武术运动中所蕴含的尚武崇德的精神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通过武术的练习,使学生在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动作组合的创编,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武术运动中的劲力美、节奏美以及风格和服饰美,给予学生艺术美的享受与熏陶;同时,在高校通过武术文化教学,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塑造全面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整体思维,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竞争心态。充分利用武术的育人功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蔡仲林,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5):1-3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1,64-69,126-133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4:1-3
[5]翟少红.试论构建“淡化套路,提倡技击”的武术教材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8-59
[6]曾乃梁.走进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9-25
[7]周香妙.木兰拳国家规定套路学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4
[8]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7-117
[9]乔凤杰.对儒道释思想的武术人文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50
[10]蔡仲林,张建军.武术[M].4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30,51-54